注册

 |

 登录  

走过裙裾飘舞的夏天[散文]

一个写作的人,通过文字将一些阳光和温暖的东西传递出去,自己也是快乐的。作者是心灵的表达者,而心灵的力量呈现着作品的光芒。我之所以喜欢散文写作,我觉得散文是一种滴水见海、杯水风波的文体,只是那海与风波载苦载乐,化解一切的不快和忧郁。无论是写散文的还是读散文的在文字里流连也就不寂寞了。一个写作者,要有悲悯情怀,对于万事万物感知和疼痛。还应坚持真情写作,性情写作。散文恰恰就是这样一种真情的流露和表白,她可以抵达内心不轻易示人的一隅。文学是一种回归,一种内心的渴望与内敛。文学,让我们透过可触可摸的质感,感知它的快乐与忧伤。文学是永远的未完成,写作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有的只是在路上的感觉。我觉得这是写作者的最佳状态。

抚摸故乡[散文]

从那些卑微麻木的人物身上折射出了时代的风云与生活底色,在物质和精神极端匮乏的年代,在偏僻愚昧的农村,可以窥见那些荒唐的年月,人物命运的悲苦,人性的扭曲,那种特异的生活形成了人们人格的畸化和人性的悖离,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的错位与扭曲。

闲云不语风自语(散文卷)[散文]

《闲云不语风自语》是作家迟海波的作品,其分为诗歌和散文两部分,包括《车轮里的年华》《当我把你遗忘》《七月流火——另解》《趟过女人河》《歌妓——题敦煌壁画》《傻子规则》《生命的色彩》等诸多文章。其诗歌浑然天成,自然真挚;散文风格独特,令人耳目一新。

流浪的孩子[散文]

一个在异乡生活超过十年的人,是不该有漂泊的感觉的。如果有,她的根还在故乡,就算比喻为蒲公英,也是一粒没有落地的蒲公英,只是随风来来往往,游游荡荡罢了。没有理由让她在此地停留下来,没有。这里的人,这里的土地,这里的山水,没有让她情愿地坠落下去,情愿地发芽、生根了。灵魂是不在此地的,在嫩江平原。所以看到她博客的家乡照片,我看到了一种陌生的眼睛的光芒,在黑土地上熠熠生辉。一个离家的孩子,在母亲的怀抱里那么坦然与安适。那种在异乡的灵魂出窍,是一种多么无助的感觉。

听雨轩文集[散文]

该文集是青年作家姜华的代表作,文集分为诗歌卷、散文卷、小说卷,洋洋洒洒十余万字,是作者多年创作精粹的集纳。文集中有个人情感的真情流露,亦有对时局的针砭时弊。文风清新真挚,适合静谧的阅读体验。 幸福是什么?是灿若春花,孩子美丽的笑脸;是波澜不惊,宁静淡泊的生活;是欢声笑语,一家人轻言浅笑的谈话;是茶余饭后,坐拥抱枕一盏茶、一本书,舒适恬淡的静谧生活。我要的幸福就是这么平淡,简单。我想简单是幸福的源流,静水流深,脉脉流淌的一定是清洌的甘泉。宁静致远,慵懒恬淡。

一个人跳双人舞[散文]

王海莹,业余时间喜欢写点文字。笔名紫贝竹、海莹,中国音乐文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萧红文学院第十二届青年作家研修班学员。文章散见《意林》、《青年文摘》、《家庭》、《中国青年》、《思维与智慧》《演讲与口才》、《文化月刊《做人与处事》、《启迪》、《风流一代》《青年博览》、《才智》、《妇女》、《妇女生活》、《现代家庭》《华夏女工》《中国青年报》、《中国文化报》、《北京晚报》、《杂文报》、《今晚报》等多种国家级、省级优秀核心期刊、报纸,多篇文章被转载。出版了合集《读者签约作家精华集》4卷,合集《启迪》文丛,10卷,《天下阅读》《天下散文》等合集。

缘起圆聚[散文]

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缘就在熙熙攘攘中,在这样的生活中升华,在这样的享受中品味。有的人离你很近,你却感到陌生;有的人离你很远,你却觉得很熟悉。有的事刻意的去追求,反而会失去;有的事本来没有奢望,反而却得到了。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人和人没有必然的相同,同样的努力不一定有同样的结果,同样的环境条件不一定有同样的业绩。如此这般,缘来缘往,缘聚缘散。当不妄求于前,不追念于后;当不违天时,不夺物性;当不因循守旧,不强加于人。即,不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苛求现实中难以逾越和实现的目标,在事物迁流变化中,随心、随情、随理,把握际遇,顺应机缘,顺势而行,顺其自然。

无香玫瑰[散文]

很多人都以为婚姻最大的杀手是婚外情,其实不然,离婚中大多数人是因为激情和新鲜感消退之后,无法忍受越来越平淡如水的生活。拿我第一段婚姻说起吧,我和前妻雅美是1995年,经人介绍认识的。那年我23岁,在机关工作,她在一个选煤厂当化验员。雅美长得一般,但绝不是丑女人。雅美性格开朗、爱说爱笑,而我也是个很外向的人,喜欢聊天、喜欢开玩笑,所以第一次见面后我们就彼此印象不错,半年后,我们就走进了围城。婚后,我俩生了个女儿。日子过得虽然很平淡如水,偶尔磕磕碰碰,但大的矛盾没有。就是吵架也是今天吵明天就好了。

一个人的油田[散文]

我知道以“见没见过铁人”为标准来判断是不是真正的石油人是错误的,但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只有见过铁人的人,才能与铁人的心灵对接。在电视上多次看到铁人的老战友周正荣和铁人的徒弟许万明等老人用浓重的西北口音讲述铁人老队长的事情,都会觉得他们身上感染着铁人的气息,甚至会误认为铁人活了,又回到了油田。今年六月初,大庆石油作家协会举行“走近新铁人访谈会”,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当“大庆新铁人”李新民赫然出现在我的面前的时候,我有片刻的恍惚,仿佛铁人王进喜“显灵”了。

陋室闲语[散文]

在这部文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或者感受到那些奇趣盎然和野气扑鼻的乡村生活情景:月光下的草房,原野中雨打青稞,黄土的墙,柳条的篱笆,憨憨的老人、叼大烟袋大嫂,情窦初开的村姑、朴朴实实的庄稼汉,还有那穿着开裆裤的孩童,大黄狗、火蝈蝈、野兔子等等。这些在农村里虽然常见,但却难以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好的景物,人物和事件,在这部文集里也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郑旭东,是出生在呼兰河畔的黑土作家。他的作品一贯风格是朴素,大气,厚重,以风趣、幽默见长。他十四岁失去母亲,十七岁中学毕业回乡当“半拉子”,因为他瘦小不会干活,割地时,人家割完早就回家了,他还要贪黑割两个小时才能回家,老队长见他瘦小,就派他“看清”和读报纸。也许是文字的灵性所致,干不惯庄稼活的他18岁那年在县里《红文艺》发表了一首长诗《唱歌张勇》,在小小的山村“轰动了一个夏天”,被村人们称为“会有出息的孩子”。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黑批字第316号

营业执照 912301995984950001

Copyright © 2012-2017 HLJDBS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为东北数媒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